劉雪蓮
2025年08月26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全球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打造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是人類的夙願。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安寧提供了中國方案。2023年2月,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全面系統地闡釋了中國維護全球安全、實現世界持久和平與發展的核心理念與原則,並提出20項重點合作方向、五大合作平台和機制。全球安全倡議提出3年多來,中國為應對各類安全挑戰、構建人類安全共同體而積極努力。全球安全倡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安全和外交領域的原創性概念、標識性概念,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共識,得到世界廣泛贊同和響應。
全球安全倡議及時、深刻回應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的安全困境
習近平主席指出:“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前提,平安是人民幸福的生命線。”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全球安全形勢和安全治理出現新動向,人類在安全方面的共同挑戰更加復雜嚴峻。
全球安全問題凸顯跨領域性、跨國性的復合態勢。安全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關乎每個國家和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以往,在國際社會中,安全主要指向國家安全,即國家政權和主權的安全,屬於傳統安全范疇。近幾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巴以沖突的再起等,使傳統安全問題重回人們的視野。同時,全球氣候變化、跨國恐怖主義、網絡領域安全、公共衛生危機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這些非傳統安全問題打破了國家、地區的界限,將世界各國連接成一個安全共同體。
西方現實主義安全觀對全球安全秩序造成嚴重威脅。西方現實主義安全觀在強調國家安全時,以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為前提,強調權力基礎上的國家生存,往往將國家帶入“安全困境”,即一國安全的提升以他國安全的削弱為代價,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是零和的,從而導致國家間的沖突與對抗不可避免。近年來,個別西方大國將陳舊的現實主義遏制政策重新搬出來,強調權力博弈與集團對抗,將許多經濟、社會、文化的因素“政治化”“武器化”,實行“脫鉤”“斷鏈”“退群”等政策。這些舉措深刻影響全球安全局勢,挑起大國間競爭與對抗,嚴重威脅全球安全秩序。
傳統的全球安全治理難以實現對當下安全問題的有效統籌。當前,國際社會的集體安全困境和全球安全治理赤字持續加劇,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國家安全與全球安全等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個別西方國家重視本國安全利益最大化,而忽視治理中多方主體的安全關切以及它們之間的平衡﹔重視安全治理的“俱樂部式”和小集團的排他性,而忽視治理的包容性和效能﹔重視安全的主導性,而忽視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因此,傳統的全球安全治理框架難以實現對復雜多元的安全問題的有效統籌。
在現實中安全問題凸顯、理論上部分國家固守西方現實主義安全觀的背景下,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有效回應了當今世界的安全問題,是對“世界需要什麼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的科學回答。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契合了國際社會求和平、謀合作、促發展的共同願望,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凝聚了各國減輕安全赤字、破解安全難題的共識和力量﹔這一重要倡議破解了全球安全現實中的零和思維和對抗邏輯,主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為消弭國際沖突根源、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供了新方向﹔這一重要倡議抓住化解全球安全挑戰的關鍵,在整合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國家安全與全球安全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安全治理路徑,為進一步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為維護全球安全秩序注入新動能。
全球安全倡議的理論貢獻和創新
全球安全倡議以“六個堅持”為核心要義,即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六個堅持”相互支撐、相互融通,共同構成了全球安全倡議對安全理論創新的深層邏輯和內涵基礎。全球安全倡議不僅鮮明地強調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深入解答時代課題﹔而且在安全的整體性、關聯性、價值性等方面作出原創性突破,超越了傳統安全理論的基本范式。
理論范式的系統性創新:實現從以國家為中心向以人類整體安全為視角的全球安全的重大轉變。習近平主席強調:“隻有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才能走出一條普遍安全之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構成了全球安全倡議的思想主軸,也是安全理論創新的核心意涵。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內涵豐富,單純從理念的角度去理解是不夠的,需要從體系或范式的角度去進行闡釋。
“共同”強調的是安全的整體性。在當今各國相互依存的時代,共同安全闡明的是安全理論的本體性轉變,即從國家安全本位到全球安全本位的轉變,強調國家安全與全球安全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享安全,安全是不可分割的,各國要從世界整體安全出發來思考國家安全問題,安全的整體性是全球安全的本體論特征。“綜合”強調的是安全議題的整合與統籌。針對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復雜交織的情形,綜合安全主張對安全多元議題進行有機統籌,不僅關注傳統安全問題,而且將環境安全、能源安全、網絡安全、太空安全等諸多領域的新型安全議題納入統籌,多管齊下,綜合施策,以確保安全維護與安全治理的全局性與協同性。“合作”強調在安全維護方式上的協商與協作。合作安全反對在安全問題上的沖突性思維以及封閉性的集團對抗方式,主張國家之間坦誠對話、求同存異、增進戰略互信,以合作促安全。“可持續”關注安全的長遠性和共生性。安全問題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長期性問題,貫穿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必須關注安全的長遠未來,對安全進行前瞻性設計,同時將安全與發展相統籌,構建發展中的安全維護機制,從而使各行為體之間的關系真正從共存性走向共生性。
總體來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作為全球安全倡議的理念根基,實質上是安全理論的系統性創新。本體論的整體性、議題上的統籌性、方式上的合作性以及前景上的共生性,共同建構了新型安全理論的整體圖景,突出體現了安全理論從傳統安全理論以國家為中心向以人類整體安全為視角的全球安全的重大轉變。這是整體性世界觀的展現,是理論范式的根本轉變。
本體論層面的關鍵突破:實現以安全不可分割原則超越安全是對抗的、零和的現實主義理論假設。理論創新往往是在反思傳統理論的前提假設基礎上產生的。全球安全倡議超越了西方現實主義安全理論的基本假設,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實現了安全理論本體論層面的突破。西方現實主義安全理論以國家為中心,以對抗性、零和性為基本假設,主張在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下通過追求權力的最大化來保障國家安全,試圖將一國的安全建立在他國不安全基礎之上。因而,當一國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得到提升時,就會帶來他國的防范或者軍備競賽,導致國家之間的安全困境﹔當一國實力不足以維護本國安全的時候,國家往往採取軍事結盟的方式,而軍事結盟一般是針對第三方的、排他的,這會固化或加劇國際社會在安全問題上的對立與分裂。
全球安全倡議提出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主張安全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習近平主席指出:“在國與國相互依存的今天,追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獨享安全是行不通的。”所有國家在安全問題上是休戚與共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獨定義安全,任何國家也不可能脫離世界整體安全體系而實現孤立的安全。同時,安全不可分割原則摒棄選擇性安全觀,主張對不同類型、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安全問題進行統籌,強調不同安全議題之間的聯系性和相互依賴性,推動全球安全治理從碎片化向系統整合邁進。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將整體性的安全追求作為安全的本體論基礎,將國家安全寓於整體安全之中,從而有效克服了安全的零和性和碎片化,為實現國際社會的真正安全奠定了正確理論前提。
核心內涵層面的重要創新:實現從消極安全模式向積極安全模式轉變。全球安全倡議主張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要重視各國合理的安全關切,並以對話協商來化解分歧,這在安全理論的核心內涵方面有重要的原創性意義。從傳統安全理論來看,現實主義的安全結構關系奉行“結盟”“遏制”等對抗邏輯,無法回應跨國性、跨領域的復合安全威脅帶來的挑戰﹔自由主義在安全關系協調上倡導制度安排、條約約束等機制性建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安全困境”,但是其理論前提依然基於國家理性和有限信任,難以應對制度本身的重疊、競爭、失效等問題。
全球安全倡議所倡導的安全共同體突出關系性邏輯,強調安全並非先賦屬性,而是各國在互動、交流、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社會性建構的結果。在安全共同體中,各國的主觀能動性更加凸顯,從對沖突乃至戰爭爆發的預防轉向在持續互動中形成利益協調和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實現從消極安全模式向積極安全模式轉變。共建、共治、共享成為國家之間互動的基本方式,使每一個國家既是安全的受益者也是安全責任的承擔者,從而構建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互為安全”的共同體。各國在互動中不斷積累信任、創新方式,從而為全球安全治理不斷注入新動能。
理論前瞻性的進一步凸顯:實現以安全與發展的雙向耦合超越片面安全的迷思。全球安全倡議提出可持續安全的理念,主張通過發展來化解矛盾,從根本上消除不安全的土壤。這凸顯了全球安全倡議在安全理論上的前瞻性。傳統安全理論往往片面強調生存安全和短期威脅,尤其是現實主義理論將安全視為國際社會的稀缺資源,基於安全零和性和安全絕對性的假設,將安全的本質認定為一場你輸我贏的博弈,並且忽視發展對安全的影響以及發展與安全的協同共進。
全球安全倡議提出的可持續安全理念對傳統安全理論范式實現了雙重超越:一是安全與發展的有機結合。可持續安全理念將安全置於全球公共產品的生產和人類共同利益的框架中,主張以發展促安全、以安全保發展,在促進世界整體發展和提升人類福祉的基礎上,破解結構性安全困境和長期性的安全赤字。二是安全與人類發展前景的有機結合。可持續安全不局限於維持表面的穩定或者暫時抑制風險,而是著眼於人類安全前景和共同福祉的不斷增進。可持續安全與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緊密相連的,共同呼喚持久的全球合作和有效的全球治理,在全球協同治理的框架內彌合發展與安全的結構性斷裂,從而實現安全需求、發展利益的有機統合。
全球安全倡議在實踐中展現強大生命力和引領力
習近平主席強調:“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各國必須共擔維護和平責任,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在全球安全倡議框架內,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地區組織開展雙多邊安全合作,積極推進安全理念對接、擴大利益匯合點。全球安全倡議在中國的外交實踐以及在國際社會解決安全問題、構建安全關系方面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和引領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
新時代中國外交頂層設計的重要理念基礎。全球安全倡議中的理論創新,如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安全共同體理念、可持續安全理念等,成為新時代中國外交頂層設計和政策制定的重要理念基礎。比如,2023年2月,中國發布《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強調了重視各方合理的安全關切,並將停火止戰、啟動和談、解決人道危機、減少戰略風險、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綜合性措施納入方案。2023年10月,中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主張各國都有平等發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權利,反對利用技術壟斷和單邊強制措施制造發展壁壘。這些都體現了全球安全倡議在共同安全和不可分割安全方面的理念創新。
為國際社會解決安全問題、構建安全關系提供務實方案。目前,全球安全倡議已得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的支持,寫入120多份中國同有關國家和組織交往合作的雙多邊文件,充分彰顯了中國探索的這條新型安全之路的國際感召力。中國不僅自身始終不渝堅持和平發展理念,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始終堅定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而且在諸多牽動世界神經的熱點問題上,堅定站在和平對話一邊、站在公道正義一邊,積極探索解決之道。比如,2023年3月,在中國積極斡旋和不懈努力下,斷交長達7年的沙特和伊朗實現歷史性和解,為地區和平穩定注入強勁動力。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中國多次派出特使穿梭斡旋,凝聚止戰共識,為和談鋪路。這些都是中國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生動實踐。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做世界和平建設者的決心和擔當不會改變。中國將繼續攜手各國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為促進世界和地區安全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努力目標。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首先要建設安全的共同體。全球安全倡議蘊含著全人類共同價值,體現著共生共榮的進步理念,它通過對安全觀念的四重創新,鋪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一是安全主體從單一國家到全球安全網絡的構建﹔二是安全議題從局部事務到全球問題的統籌﹔三是安全方式從靜態結構到動態協同的轉型﹔四是安全效應從消極應對到積極繁榮的追求。這些體現整體性、系統性的新型安全觀念已經貫徹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中。全球安全倡議實質上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領域的具體表達和具體實踐,必將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行動不斷走深走實。
(作者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6日 0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