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宛平城煥新開放

本報記者??潘俊強??李卓爾

2025年08月28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北京西郊,永定河畔,盧溝橋邊,最近煥新開放的宛平城內,主街一步一景,游人如織。

  銘記歷史的坐標,注定會被歷史銘記。

  800多年的盧溝橋、300多年的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位於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街區,是北京市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還是國家抗戰紀念活動承載地、紅色文化傳承地,偉大抗戰精神在這裡深深扎根、代代傳承。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近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將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又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我們把文化傳承發展融入城市更新行動,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老城煥發新活力,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豐台區委書記王少峰表示。

  厚重歷史,創新傳承

  走在宛平城西城牆環城步道,綠樹亭亭,青草如茵,可近距離端詳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古城。“以前古城牆旁,有綠地、圍欄與外界隔離,如今撤去圍欄,城牆近在咫尺。”附近居民張廣明說,盧溝橋的護欄也拆掉了,千姿百態的石獅近在眼前。

  在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街區,各類文物、院落延續著文脈,承載著鄉愁,定格著記憶。“我們推動文物觀瞻向前一步,把護欄‘硬隔離’變成標語‘軟提示’,讓人們能夠近距離感受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延續。”豐台文旅集團宛平項目部負責人田瑩說,當人們靠近文物時,會有智能語音提示。

  在宛平城主街,坐落著不少小型展館。一處名為“拱極營”的古代冷兵器展館內,游人絡繹不絕。館內,刀劍長矛各種兵器一應俱全,鎧甲盾牌各類護具包羅萬象,其中不少冷兵器是當地出土的文物,講述著宛平城建城拱衛京師的功能。

  當前,整個宛平城正在打造博物館之城。“針對歷史悠久的文物保護單位、散落在胡同巷弄的有價值院落,通過修繕保護、深入挖掘,打造和引入一批博物館、類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豐台文旅集團董事長楊蕊說。

  除了博物館內的展覽,宛平城還利用空間舉辦各類具有當地特色的展覽展示。走進宛平城西門內的小城會客廳,“烽火盧溝  硬氣鑄魂”豐台抗戰專題展展出44張珍貴圖片和11組實物展品,從烽煙驟起到共御外侮,從眾志成城到抗戰印記、豐碑不朽,再現了豐台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抗戰歷史。后續,宛平城內將推出“太行古道”“宛平記憶”“大豐起兮”等一系列專題展,豐富宛平博物館之城的文化底蘊。

  今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7月8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宛平城、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也在修葺后同步亮相,“館橋城園”實現全景開放。與往日不同,此次改造提升對“館橋城園”採取一體化運營管理,對抗日戰爭集中連片區域開展主題保護,構建了貫通式的革命文物整體保護利用格局。

  “‘館橋城園’並非孤立存在的‘靜態紀念碑’。”楊蕊說,“館橋城園”通過順暢的參觀路線串聯,文化旅游功能與歷史紀念功能協調統一。研學活動經過協同設計,從抗戰館延伸至城牆下、街巷中、雕塑園裡,形成“館內學、城中考、園裡悟”的閉環體驗。

  老城更新,煥發活力

  清理宛平城城牆保護范圍內建筑﹔恢復性修繕原生院落,重現明清民居“磨磚對縫”工藝﹔對城牆周邊31組“宛平院子”實施“原工藝復建”,牆面用傳統糯米灰漿加固,屋面鋪設山西手工青瓦……

  “老城更新承載著聯通文脈、修復記憶的重要功能。”羅大坤是負責宛平城內保護更新的建筑師之一,“我們‘修舊如舊,建新如故’,一邊原樣修復,一邊改造提升。”

  為此,羅大坤走遍了城內的每條胡同、每個院子,深入考証不同年代的建筑演變過程,建起數據庫。永定河的鵝卵石、砌牆用的老青磚、用作瓦當的青石板,還有充當室內屋頂的老棗木……這些都是京西民居的特色遺存。在保護性清理雜亂違建后,羅大坤將一磚一瓦、每個老物件編號,盡可能修復復原、收集利用。

  按照和城內風貌相統一原則,城樓、城牆、城基、城門等文物本體也得到修繕。更新改造后的宛平城,呈現出“青磚黛瓦連片、紅磚紅瓦點綴”整體風貌。

  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不僅要有歷史風貌,還應有文化生活。“我們遵循更新改造原則,打造多處示范點位,緊扣文化、旅游、商業、公共服務等,實施精准選商。”田瑩說。

  在宛平城內,不少觀眾會沿主街打卡人民咖啡館、盧溝橋禮物文創商店、盧溝曉月主題郵局等。近日,“北京文創”集合店在主街甫一開業,觀眾便排起長隊,除了搶購集合40余家國內外知名文博機構的精品文創產品,還特意購買帶有宛平特色的抗戰勝利和國防教育主題文創產品。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求,是宛平這座古城更新的初衷。“改造過程中,我們注重提升游客服務水平,同時滿足周邊市民運動、休憩需求,讓古城融入市民的新生活。”羅大坤說。

  為了實現宛平博物館之城與民生的融合,宛平城著力優化共生院落小環境,改善生活基礎設施,恢復院落傳統風貌﹔西北城垣景觀帶打造為周邊群眾和游客共享的游覽與休憩空間﹔城內興隆寺成為融合休憩、研學功能的公共空間﹔原盧溝橋小學操場升級變身為全齡段休閑健身區。

  宛平街道黨工委書記孟丹介紹,根據規劃,宛平城及周邊地區將逐步完成環境整治和有機更新,打造宛平博物館之城,有序建設盧溝橋國家文化公園,結合盧溝橋—宛平城、曉月島等資源塑造高品質岸線景觀,打造京西歷史文化煥新門戶形象。

  銘記歷史,浴火重生

  站在宛平城東門仰望,青灰色的城牆高大而肅穆。城牆上密布的彈孔和深陷的彈坑,提醒著人們88年前那場戰斗的慘烈。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的挑舋打破了宛平城的寧靜。

  當年7月8日凌晨,年僅6歲的居民鄭福來被密集的槍炮聲驚醒,母親帶他頂著鍋蓋跑出家門,卻目睹前一天還一起玩耍的伙伴,轉眼間就失去了生命。

  鄭福來的孫女鄭然回憶,作為七七事變的親歷者,爺爺常講述中國守軍在龍王廟和附近的鐵路線同日軍展開殊死搏斗的場景,“他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堅韌和不屈”。

  1951年,鄭福來出任盧溝橋鎮的第一任鎮長。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修復盧溝橋和宛平城。有人問宛平城牆上的彈坑要不要填,鄭福來當即否定:這是日本侵華戰爭留下的罪証,不能填。

  自那時起,鄭福來先后為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游客義務講解盧溝橋的抗戰歷史。退休后,鄭老依舊風雨無阻地站在這座橋上,向人們講述那段烽火歲月。

  2024年鄭福來離世后,鄭然接過義務講解的接力棒,繼續站在同一片熱土上,傳遞這一簇精神火種。

  宛平城內,經歷8個多月閉館改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不久前恢復開放,以更鮮活的方式讓這段歷史直抵人心。

  “我們深知,守護遺產絕不能止步於展櫃之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羅存康介紹,展覽專門設置了抗戰家書視聽空間,集中呈現左權、趙一曼等抗戰英烈的家書。

  煥然一新的展廳裡,1525張照片、3237件(套)文物串聯起烽火歲月的脈絡。鏽跡斑斑的步槍仿佛仍透著硝煙味﹔冀中地道的全息投影讓觀眾如置身當年的防御工事,觸摸軍民共筑的“地下長城”﹔電子獻花牆前,虛擬花朵隨觀眾鞠躬禮綻放……

  走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夕陽洒在城內石板路上,游人三三兩兩在八角樓的中式咖啡館前駐足拍照。槐樹下,老人閑坐對弈,鳥鳴聲在雕花木窗間流轉。

  “希望游客參觀后,看到的是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懷著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楊蕊說。

  面向未來,守望和平

  “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裡,游擊健兒逞英豪……”激昂的《黃河大合唱》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上空回蕩,一場別開生面的場景式沉浸“大思政課”在這裡舉行。

  來自首都藝術院校及豐台區中小學的百余名師生,帶來舞劇、歌劇等紅色經典作品,為這片承載著無數英勇抗爭故事的土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機與希望。

  中國戲曲學院戲曲導演專業學生張夢茹說:“現場的環境,讓我更加沉浸在演出中,同時也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雕塑園內,38尊直徑2米、高約4.3米的柱形鑄銅雕塑以中國傳統碑林形式鋪展成歷史長卷。雕塑園承載了憑吊、記錄、教育、觀賞等諸多功能,成為重要的紀念地和宣傳陣地。

  “我們在保留原有雕塑風貌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科技元素。參觀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詳細的雕塑信息展示,還有聲情並茂的視頻講述背后的抗戰故事。”盧溝橋文化發展中心文保部部長田翰介紹。

  在“戰地救援”主題雕塑下,游客王雪平掃碼后,來自盧溝橋小學的“小小講解員”把雕塑的故事娓娓道來:“請看,這是一間簡陋的手術室,為及時救護傷員,白衣戰士克服重重困難,將醫院設在前線,挽救生命。在這些身影中,我們依稀還能認出白求恩、柯棣華這些將生命獻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國際主義戰士。”

  宛平城裡,不時可以見到國外游客的身影。“7月8日以來,盧溝橋、宛平城日均客流已超2萬人次,國際游客日漸增多。”楊蕊表示,“他們在這裡不僅可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更能共同緬懷歷史、展望未來。”

  經歷戰火的硝煙,這片土地承載了更為深厚的民族記憶。宛平城將打造世界和平紀念地,通過舉辦各類國際和平交流活動,展現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形象。

  “中國人,意志堅,重整河山換新天。水清清,月圓圓,萬古盧溝佑安瀾……”這首豐台區數十萬中小學生都會唱的《盧溝謠》,唱出時光流轉中,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唱出褪去硝煙與創傷的宛平城,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8日 04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