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強化協同聯動

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專題深思)

路??磊

2025年08月28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進一步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有效應對我國生態安全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安全的重要論述,堅持系統治理理念,健全協調機制,強化協同聯動,使生態安全得到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保障,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

  生態安全具有長期性、根本性、復雜性、交叉性、潛在性與不確定性等特征,需要多部門、多層級、多主體共同參與維護。這種復雜屬性和多元結構,決定了生態安全治理必須具備系統思維和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機制,實現整體統籌。近年來,我國在構建生態安全治理協同機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建立了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機制與信息共享平台,如生態環境部與自然資源部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同機制,六省一市建立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11省市構建長江經濟帶省際協商合作機制等。繼續改變我國生態安全治理“重單一部門、輕協同聯動”的狀況,應積極探索與問題根源相適應的治理路徑,全面提升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與協同性。

  強化部門協同,構建多部門聯合工作體制機制。跨部門協同體現了整體政府的理念,強調制度化、經常化和有效的跨界合作。生態安全問題涉及多個部門,需要通過高級別協調機制打破部門壁壘,構建部門職責明確、權責對等、運轉高效的跨部門協同架構,建立健全部門聯席會議、信息通報、聯合執法等協同機制,形成多部門共同參與、協同配合的生態安全工作格局,提升整體治理效能。對於不同類型的生態安全問題,應構建有針對性的部門協同機制,例如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等生物安全事件,林草部門與海關部門應建立聯合防控機制,加強監測、檢疫和執法協同。在推進協同過程中,還應將技術協同平台建設、共享性基礎設施完善等融入部門協同機制設計。系統構建跨部門、多層次的協同體系,既能強化各主體的行動合力,又能為生態安全治理提供更加穩固的支撐,系統提升生態安全保障的韌性與可持續性。

  強化區域協同,建立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決定了生態安全工作需要跨區域的協同合作。區域協同是通過政府制定規則調整區域間關鍵變量,形成依靠內部組織機制運行的協作系統。生態安全事件往往具有跨區域、遷移性等特點,影響范圍跨越行政邊界。例如,全球變暖加速了三江源地區冰川退縮的速度和永久性凍土的融化,影響“中華水塔”的水源供給,威脅本區域及下游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也呈現跨區域傳輸的特征,污染排放可能會影響到相鄰區域的環境質量。對此,應強化區域間協同聯動,建立信息通報、聯合執法、應急響應等機制。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區域,應進一步完善區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統籌強化區域內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水污染—水資源—水生態“三水共治”、土壤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等工作,通過建立區域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統一執法標准、聯合應急演練等方式,提高區域生態安全保障能力。此外,還需著力破解跨區域生態治理的難點問題,如針對跨區域的大江大河以及重要湖泊生態治理中面臨的困難,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簽訂了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協同機制建設取得進展。

  強化多污染物治理協同,搭建綜合防治與監測評估機制。污染物協同治理理念植根於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特征與污染物遷移轉化的復雜性規律。污染物通常具有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生物毒性,部分污染物之間存在協同、相加、拮抗等復合效應,單一污染物治理往往難以從根本上切斷污染源頭。必須以系統思維統籌推進不同污染物協同治理,強化對大氣、水、土壤等環境介質中多污染物的綜合防治。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協同治理的監測、評估與考核機制,是確保治理成效的關鍵。要強化風險管理,深化潛在污染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研究,科學篩選優先控制污染物清單,構建精准預警機制,為應急管理提供有力支撐。通過協同提升生態安全風險的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推動污染防治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轉變,從而更有效地保障生態安全。

  強化政策協同,形成多領域政策協同配合。生態安全涉及多個領域,需要不同領域的政策相互支撐、形成合力。當不同政策工具存在功能互補性時,即使缺乏正式協調制度,也能通過目標趨同效應形成執行合力,降低政策沖突風險,提升整體治理效率。生態安全政策應與產業政策、能源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協同。如生態保護紅線是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基礎性政策,國土空間規劃則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基礎性政策,通過對這兩項政策工具進行源頭融合、主體協同、過程協同、動態反饋,能夠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互補互促。當前政策協同的核心在於構建產業協同、部門聯動、城鄉融合、多方共治的協調機制,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的綠色發展方式,統籌挖掘特定區域生態價值與環境資源要素價值。其本質是以自然資本界定為基礎,通過多元激勵機制推進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發展品質,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這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支撐保障生態安全和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8日 09 版)

(責編:彭曉玲、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