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三頂運動帽,就有一頂產自這裡
大眾日報記者??白??曉
2025年08月28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全球每三頂運動帽,就有一頂產自這裡。在山東青島膠州市李哥庄鎮,年產中高檔運動帽、休閑帽近5億頂,產值約35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中國制帽之鄉”,李哥庄鎮用一頂頂帽子串起一條“頭”部產業鏈,展現了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
8月25日清晨7時,當地一家制帽公司車間內,機械臂在激光定位下精准裁切防水面料,電子屏實時跳動著來自歐洲等地的3萬頂運動帽訂單數據。
“這批汽車賽事廣告運動帽產品要求5天交付,數字化排產系統自動協調了7家配套企業聯動生產。”該公司負責人王浚宇說,公司年出口各式帽子超1100萬頂,通過“5G+工業互聯網”平台,將傳統制帽工序壓縮至8小時完成,良品率提升至99.6%。
李哥庄鎮制帽業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5年,祖籍山東的香港商人徐滋斌與當地企業合作,成立制帽企業,3年成為行業龍頭,並帶動家庭作坊生產配件,外地供應商紛至沓來,本土輔料商不斷成長,圍繞進料、繡花、制線、帽蓋、帽扣等制帽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逐漸形成。
2008年,李哥庄鎮將制帽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制定產業長期發展規劃,出台扶持措施,並於2009年獲評“中國制帽之鄉”稱號。
“生產一頂帽子需要18道工序、近10種輔料,之前還得外出採購,后來在家門口就供應齊全。”膠州市制帽行業商會會長陸玉珍說,完善的產業配套讓李哥庄鎮制帽產業具備了低成本、高品質、短工期的顯著優勢。
歷經40年發展,李哥庄鎮制帽業實現從低端加工到高端定制、從分散作坊到全鏈協同的蝶變。目前,全鎮共有400余家制帽企業及200余家配套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制帽企業82家,形成“村村有帽企”的產業格局。全鎮12萬人口中有30%從事制帽業。
互聯網時代,小批量定制興起,面對需求端變化,李哥庄鎮的制帽企業也快速轉型。“2018年起,我們開始研發智能生產線,目前繡眼、合襯等60%關鍵工序已實現自動化。”當地一家制帽公司總經理王愛美說,自動化、數字化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研發的投入,也限制了一些中小型制帽企業的發展。
為破解中小企業規模小、產能不均、設備採購成本高的難題,李哥庄鎮牽頭建成2000平方米的智慧共享工廠,配備130余台智能設備,可替代人工完成整個帽子制作18道工序中的10道。自2023年6月底投用以來,已與全鎮近260家制帽企業合作。
“企業可通過APP下單魔術扣、織帶等配件,共享工廠接單生產並實現平台支付,提升了全鎮制帽行業產品整體質量。”陸玉珍介紹,“比如帽檐、帽帶,機器生產出來的產品寬窄弧度一致,質量優於人工縫制。”
經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傳統車間裡的“指尖技藝”正躍升為智能工廠的“雲端經濟”,帶動李哥庄鎮制帽企業總體生產成本降低約30%,生產效率提升約4倍。
一頂看似簡單的帽子,卻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技術活”。“比如,過去制帽企業多採用絲網印花工藝,成本高,制作步驟多。”陸玉珍說,經過數碼印花技術升級,不但成本低、品質高,還可以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為企業帶來更多訂單。
六片運動帽是運動帽重要品類之一,制作過程包含近20道工序。“此前,各地的制帽企業在六片運動帽工藝上,有不同檢測方式、標准,常有爭議。”當地一家制帽公司的總經理高玉習回憶,“2013年,我們幾家企業提出一個大膽想法——制定六片運動帽行業標准。”
不久后,由李哥庄鎮多家制帽企業主導編寫的六片運動帽輕工行業標准獲批實施。
標准制定過程,也是產業升級過程。隨著六片運動帽行業標准頒布,整個產業的產值提升了20%,李哥庄鎮制帽企業從“跟跑者”轉向“規則制定者”。
經過多年探索,全鎮制帽企業從原材料採購、生產工藝到質量檢測都建立了完整的標准體系。在當地制帽行業商會協調下,企業之間共享技術經驗,共克技術難關,形成了“標准引領質量提升,質量推動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王雪妍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28日 10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